金银花露 - 历史小说 - 在八零年代搞钱在线阅读 - 在八零年代搞钱 第169节

在八零年代搞钱 第169节

    梁松问他:“你说的那个广告?”结婚之后,两人之间就没有什么秘密了,沈夏跟孙富贵合作开公司的,还有吹风机这生意的事,以为她准备在电视台投广告的事,梁松全都知道。

    “对,要是顺利的话,明天就过来拍。”要是不顺利,可能是后天。

    沈夏凑过去,大眼睛看着他,“你不反对吧?”

    “只要不把家里弄脏弄乱,就可以。”梁松说。

    “我保证!”沈夏高兴的亲了他一口。

    梁松侧过身,把她抵在沙发上,亲了回去。

    -

    安市。

    吴桂英关了店铺,坐在椅子上数完钱,今天赚的钱她是满意的,没想到这小小的炸黄豆还挺有用的。

    炸黄豆做得多,客主人愿意挑几勺就挑几勺,任由他们吃。

    这辣椒酱她晚上又调了几味,现在还在试,味比之前是好了。

    她心想着,明天叫给村委会打个电话问问,看谁家还有今天的新黄豆,没卖完的,都送过来,她这里收。

    吴桂英把钱收后好,回来看沈大国还坐在那洗碗,现在他们这碗都是中午一波,下午吃,晚上一波,晚上吃。

    吴桂英扒了扒沈大国,“你让开。”

    沈大国不站了起来,有些迷惑。

    吴桂英坐到沈大国的位置,拿起边上炉子里烧的热水,往盆里加了加,拿着刷碗的丝瓜瓤,刷了起来。

    沈大国有点急,“你站了一天,这腰不累啊?”

    还是他来吧。

    吴桂英看着沈大国泡得有些发胀的手,问:“给你买的塑胶手套呢?”

    沈大国道:“这就是洗个碗吗,咱们这手又不精细。”

    吴桂英迟疑着:“要不,中午咱别开了,就做晚上的生意。”做两餐,没有请人,实在是忙不过来。

    无非是少赚些。

    沈大国道:“你不是还惦记着在市里买间屋子吗?”

    老家有屋子,可是吴桂英不愿意回去。

    现在他们家那屋子是沈爷爷沈奶奶住着的,两老人在沈夏结婚的时候沈小兵那住了两天,小儿子好不容易回来,沈奶奶想多陪几天。

    吴桂英道:“这事急不来,要是咱们把身子累垮了,还得孩子照顾呢。”

    似乎有些想开了。

    可仔细想想,还是舍不得不赚中午这钱。

    要不,卖点别的?

    不累人的?

    这铺子开不开一个月都是那么多租金。

    吴桂英的眼睛落到了炸黄豆的空碗上。

    炸黄豆好多人都爱吃。

    要不多炸一些,散称?到时候她只用坐在那里,装袋子,称秤跟收钱了。

    除了炸黄豆还有什么吃食呢?

    豆子。

    豆浆早上别家店有卖的,磨豆子太累人了。

    还有轻松一点的活呢?

    吴桂英想来想去想不出来。

    决定不想了。

    晚上睡觉的时候琢磨着,她这是人手不够才觉得累的,那就招个人。现在这时候确定不好招人,有什么法子呢?

    第二天。

    吴桂英一大早让沈大国去补菜,自己去了妇联,说找这边的妇联主任。

    这是吴桂英头一次来。

    这边妇联的主任姓李,四十来岁,一头短发,一看就是利落人。

    “这位女同志,你过来是寻找帮忙还是有其他什么事吗?”妇联李主任问。

    “是这样的。”吴桂英把心里打好的腹稿说了出来,“您这边有生活困难的女同志吗,我这边有个工作岗位,可以提供给那些生活困难活不下去的女同志。”

    妇联李主任打量了吴桂英半天,“什么工作岗位?”

    吴桂英也瞒她,就说了自己铺子的事,说招个工人,可以包吃住。

    今天政策松动许多,请个人不犯法。

    李主任道:“你家铺子在哪,领我去看看。”她手边还真有这么个人,是个寡妇,一个女人把两个孩子拉扯大,前一阵,刚送走家里的老人,原本独身一人在老家住着,种点田地过过日子。

    没想到新娶的儿媳妇容不下她,又翻出当年捕风捉影的旧事,说这女人不检点,女人一气之下就离开了。

    现在这工作岗位紧销,回城的知青多得很,难连临时工都有人抢着干。

    更别说年纪大的了。

    这女人好几天没吃东西了,又不肯回家,于是找到妇联来了。

    说起来,还跟李主任是一个姓呢。

    吴桂英带着妇联的李主任去了自家铺子。

    路上说,“让收收碗,洗洗碗。炉子上烧着热水,还给配了塑胶手套,不用冻着手的。”屋子也有,上回路婶子住的那个,被褥都在呢,被套拆下来洗了,整整齐齐的叠着呢。

    李主任知道吴氏麻辣烫,她没来吃过,但是她女儿吃过,说味道特别好呢。

    还说这家店的老板是实诚人,酱料小料都管够的。

    店里头的卫生也是很干净的。

    一问,一个月五十块钱的工资,还给包吃包住,大厂都不一定有这里舒服呢!

    当天下午,李主任就把那位李寡妇带来了。

    吴桂英听说这位要来的大姐也姓李,不禁问李主任:“是您亲戚吗?”

    “不是,”李主任笑道,“问过了,只是同姓,不是本家的。”

    吴桂英一听,这就放心了。

    之后带着李寡妇去看了住的地方,又告诉她平常要干什么活,还让李寡妇放心:“吃喝都不用管,我们包了。”

    试了一天,吴桂英发现李寡妇的手脚比路婶子还麻利,特别满意。

    一晃,就到了小年。

    沈山到吴桂英这边来,跟她说,“夏夏说买不着回来的票,估计初六初七才能回来。”

    吴桂英一听就急了,“让她现在就买票,提前回来!”

    沈山道:“妈,她嫁人了,三十估计得在夫家那边吃饭呢。”头一年肯定不好回娘家过年的,而且这么远,要是近的话,中午婆家,晚上娘家。

    吴桂英不得劲了。

    沈山看到了吴桂英摆在柜台上的炸黄豆,袋装的,看那封口的形状,像是锯条包边封口的。

    上面还贴了价钱,8毛钱一袋。

    除了炸黄豆之外,还有炸蚕豆。

    还有一干净的蛇皮袋的瓜子,散装的,旁边放着袋子,有人要的话,就直接称。

    这瓜子是吴桂英批发过来卖的,进价二块多,她这里卖三块钱。

    马上过年了嘛,这瓜子花生什么的,卖得特别好。

    晚上来吃麻辣烫的人变少了,吴桂英就不做晚上的生意了,改成早上做生意了,做做蛋卷,卖卖炸黄豆瓜子什么的。

    中午呢,还是做麻辣烫的生意。

    这一天下来,这钱赚的比之前还多了。

    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。

    这笔账吴桂英是没算明白。

    沈山问吴桂英:“妈,你们准备什么时候时候,不会真干到大年三十吧。”

    吴桂英也不确定,“这麻辣烫过两天就停。”但是这瓜子炸黄豆,还可以继续卖,不就是摆个小摊吗,她坐在这一边织毛衣一边卖。

    沈山这才放心,又跟吴桂英提起了装一台电话的事,这样以后沈夏打电话过来就方便接了,也不用他跑来跑去的传话。

    吴桂英不愿意,觉得装电话太费钱了。

    整整三百五十块呢。

    沈山无奈的走了。

    走时,吴桂英还给他装了些瓜子,又拿了两袋炸黄豆。

    又想起文瑞爱吃糖果,她这没有啊。

    明天去批发市场进一些货好了。

    吴桂英想。

    沈山走后,李寡妇犹豫着过来了,“东家,我看咱们这铺子活也不重,要不,我还是回去吧。”

    吴桂英一惊,“你想走?”

    “不是,我在这没帮上什么忙,就洗洗碗,洗洗菜,挺对不起这工钱的。”李寡妇特别不好意思。

    之前中午晚上都有碗洗,要洗的菜多,她这心里安稳,可这两天晚上不开业,这活轻松了一半。

    她不想占人便宜。